曲水县政府网站 | 2025-08-29 17:05 | 来源:曲水县应急管理局 | 访问量: | 【字体:大中小】 | 【打印文本】 |
分享到:
|
7月的雪域高原,烈日与疾风交织,西藏自治区消防总队训练基地的训练场上却比骄阳更火热——近百名身着印有“曲水应急”训练服的队员正匍匐穿越模拟废墟,手中的破拆工具与钢筋水泥碰撞出铿锵声响;不远处的水域训练场,冲锋舟在指令下划出精准弧线,队员们合力将“被困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这是曲水县应急救援队综合技能培训的实战场景,也是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聚焦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筑牢高原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
靶向施训:聚焦雪域灾害特点“量身定制”课程
曲水县,地处西藏腹地,位于拉萨河下游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这片平均海拔3750米的土地,被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曲甫河三水环绕,虽风光旖旎,却也饱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境内地形东、西部稍高,中部地势较低,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使得曲水县每年面临着诸多灾害挑战。年均发生小规模地质灾害20余起,汛期时,汹涌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水位暴涨,水域救援需求突出;而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干燥多风的气候又让火灾隐患丛生。
“曲水县的灾害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培训方向,每一个科目都是对着‘痛点’开药方。”自治区应急管理厅预案管理和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处倪云鸽处长在开班仪式上的致词,点出了此次培训的核心逻辑。
翻开培训日程表,实战化特色扑面而来:医疗急救课程设置在模拟地震现场,队员们需在摇晃的“危房”中完成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操作,还要克服粉尘、噪音干扰;水域救援训练不仅包含舟艇驾驶,更针对性加入高原河流特有的“暗礁规避”“低温水域救生”模块,教官们特意选取流速达每秒1.5米的河段模拟汛期险情,尽管部分学员水性欠佳,但全体学员均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下水实战。地震救援科目则直接调用真实废墟构件,队员们需在30分钟内完成支撑、破拆、搜救的全流程作业,每一步都对应着曲水县常见的藏式建筑结构特点。
“昨日参与火灾处置训练时,我首次深刻体会到在‘浓烟闭窗’环境中承受的心理重压。”来自曲水县达嘎镇色达村的队员次旦巴珠,抹去脸上的汗水,手中紧握着被烟熏黑的呼吸面罩,“教官要求我们蒙眼辨识火灾类型,并在2分钟内迅速穿戴齐全装备,破门进行灭火。这种‘逼近极限’的训练方式,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理论学习!”身材壮实的次旦巴珠喘息着说道。
严管实训:全封闭模式淬炼“战时硬功”
“全体注意!现接报警,聂当镇热堆村发生山体滑坡,5名群众被困,立即携带破拆装备、救生担架赶赴现场!”7月25日凌晨5点,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基地寂静,队员们在黑暗中迅速集结,仅用8分钟就完成装备清点与编队出发——这是培训中突发的“夜间拉动”考核,也是全封闭实战化训练的常态。
为确保训练效果,自治区应急厅指导曲水县应急管理局和西藏蓝天救援队,制定了“三查三比”机制:每日查装备保养、查战术复盘、查体能状态,每周比模拟救援速度、比协同配合默契、比处置效率。在7月26日的综合演练中,队员们面对“地震引发火灾+次生山洪”的复合型灾情,先由第一小组架设浮桥转移被困群众,第二小组利用无人机划定火势蔓延范围,第三小组在余震预警中完成断水断电操作,各环节衔接无缝,较培训初期的响应速度提升40%。
“一个细节令我记忆犹新:在水域救援模拟演练中,达嘎镇达嘎村的桑珠队员发现‘被困者’是一位藏族老人后,迅速用藏语进行喊话,安抚其情绪,并立刻穿戴好装备,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展开先期营救。这种本土化的处置方式和潜意识下的行为,正是我们着力培养的‘实战智慧’。”曲水县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指导,记录下了无数类似的温馨瞬间。
层层联动:凝聚高原应急救援合力
“基层队伍是应急救援的‘神经末梢’,这次培训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开班仪式上,曲水县委副书晋美扎巴的话掷地有声。此次培训特意邀请了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和拉萨市应急管理局专家、西藏蓝天救援队骨干共同授课,既有政策解读又有一线经验,形成“厅级指导+市级联动+县级落实”的闭环。
曲水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孙永东在观摩训练时,指着正在进行“村落火灾扑救”演练的队伍介绍:“这些队员来自全县6个乡镇20个村,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成为各村‘应急小教员’,计划年内带动培训500名群众志愿者,让‘专业队+群众队’的力量覆盖每个角落。”
截至7月27日,参训队员已完成32小时专业理论学习、48小时实操训练,在医疗急救考核中全员达标,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科目合格率分别达92%、88%。看着队员们在结业演练中精准完成“废墟搜救—伤员转运—火势控制”全流程作业,自治区应急厅现场督导的同志感慨:“从‘拉得出’到‘打得赢’,这支队伍正在用汗水书写高原应急人的担当。”
风正劲,帆已满。此次曲水县应急救援队综合技能培训,不仅是曲水县应急管理系统深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更彰显了全县上下筑牢安全防线的决心。随着一批批“懂专业、能实战、善协同”的基层救援骨干走向岗位,雪域高原的应急防护网必将越织越密,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